解說主旨:
概念介紹永續校園的整體
傳達改造後自然體驗的感動
介紹校園改造的過程
解說地點:生態池第二池、郵局後樓梯
解說對象:生科系大學生
預設認知:對永續校園不認識,對生態學、生物學有基礎,但對個別物種並不一定瞭解
O 步驟一、建立主要大綱
=> 改造過程
=> 生命的接觸
=> 永續校園概括介紹
O 步驟二、依據大綱要,建立小綱要
1. 改造過程:
=> 現況:水池的開始,建立了更完整的生態系
=> 以前:以前單一的景觀和生物,缺乏多樣性
=> 過程:改造過程,維護樹木、資源再利用
2. 生命的接觸(真實的生命體驗)
=> 春天的花開:演替的真實感覺
=> 外來種的驚嚇:有趣的社區互動
=> 水果的季節
=> 青蛙提醒自己可以下班了
=> 每天經過就稍稍觀察:你也可以這樣做
3. 永續校園
=> 從校園的重整,檢討生活的方式
=> 能源:節能、可再生能源
=> 營養:自給自足試驗
=> 水資源:雨水回收、污水處理
O 步驟三、依據小綱要,建立解說文稿
1. 改造過程:
=> 現況:水池的開始,建立了更完整的生態系
=> 以前:以前單一的景觀和生物,缺乏多樣性
=> 過程:改造過程,維護樹木、資源再利用
現在這裡,或許你們有機會來這兒看過上課過,可以發現很多很多的生物。水是新生命的孕育之地,許多新生命的產生必須要依賴水源,因為這樣的水池,才發現了原來這種都市環境中,也可以有蛙鳴蝌蚪,蜻蜓開始惠飛來這裡表演點水,水蜘蛛也會在水上滑行。水池事實上讓一個生態系統的要素更完整,帶給這兒生物多樣性。那以前這兒是怎麼樣的呢?(拿出照片)
單純的園藝植被,龍柏和一些七里香,沒有開闊的視線,也缺乏停留的平台,更沒有孕育生物的水池。
往往工程中很容易帶來破壞、變革,並且忽略了原本就有的一些資源,帶來很多新的東西,卻又不符合當地的環境。所以改造的過程中,這些幾十年的老樹都是很珍貴的資源,改造中完全沒有搬移和砍除任何一棵,根據他們原本所在的位置來設計這些水池,原本鋪著道的石板,也不浪費,保留下來,連周圍的鐵椅都有20多年的歷史。
承:
其實自己對這兒也有很多感觸,譬如說:
2. 生命的接觸(真實的生命體驗)
=> 春天的花開:演替的真實感覺
=> 外來種的驚嚇:有趣的社區互動
=> 水果的季節
=> 青蛙提醒自己可以下班了
=> 每天經過就稍稍觀察:你也可以這樣做
今年三月時候,開始下起一陣陣春雨,可以很快的感受到,原來真的春天是花開的季節。才一個晚上不見,第二天早上就看到遍地是紫色(通泉草)、黃色(黃鵪菜)、紅色的花(蛇莓),只要每下過一陣雨,他們好像就長高了一吋。
其實在剛完工時不是這樣的,一年半前完工時,廠商「附贈」了一年生草種,撒了很多青草的種子。去年的春天便沒有這樣豐富的景象,統統都是那些看起來很漂亮,但一下就會消失的青草。倒是今年,那些青草被除掉,被一些本土野生飄來的種子給「競爭」了,讓土地的景觀又重新豐富了起來。
但事實上這樣的演替無法完成,目前我還只能看到初期的先驅植物進來,學校方面因為美觀等的考量,會希望能夠定期除草。那些3月開的花,在三個禮拜後就被除草機給全部給拔掉了,真是可惜。
除此之外,因為社區居民也很喜歡這兒,也會把他們喜歡的生物給丟進來。這板子底下就住了一隻天竺鼠,附近還發現過巴西龜,被我們給拿起來。也許食物鏈裡不可或缺的哺乳動物,也靠他們這樣的補充吧(苦笑)。
其實自己呢,也可以算是個很懶的人,並不是很願意花時間去細細觀察追蹤一種生物,但每天經過,我就把他當成必經的形成,繞一下,看看最近發生了什麼事,很容易就可以看到柚子的大小、芒果樹的最新狀況。最近呢,是蛙鳴特別勤奮的日子,澤蛙、貢得氏蛙,每天晚上都提醒我該離開研究所了,別再混啦。
承:
這些我想你們來的時候,或許都可以繞一繞,把這兒當成一個休息的地方,有什麼發現也記得跟我們講。但其實,除了看看生物花草,這兒不只是幾個水池而已...你們會不會好奇,為什麼好端端要冒出這樣的水池呢?
3. 永續校園
=> 從校園的重整,檢討生活的方式
=> 能源:節能、可再生能源
=> 營養:自給自足試驗
=> 水資源:雨水回收、污水處理
其實這是一個教育部推廣的計畫,他們希望透過學校的硬體空間、軟體改造,讓我們的生活更符合環保。
從能源的方面,除了節約能源之外,還需考慮到,我們的能源哪裡來?因此就有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手指屋頂的風力發電)
人要吃嘛,從食物攝取,營養的方面,除了回收不浪費,我們也在想食物應該怎麼來?所以屋頂農園是個試驗場,上面有許多我們試著種植的東西。
另外一個很重要的,就是每天得喝、得用,老天賜給我們的禮物,水。水可能一下下來,一下就流掉了,因此我們這兒思考的是如何把污水處理?如何讓雨水可以保存下來再利用。
合:
其實這些想法很多都很新,也都還在試驗,需要大家參與和瞭解。我介紹的部份大概就到此。接下來就請跟我到污水處理池那兒,可以深入瞭解一下雨水回收設計的部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