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ack-winged Stilt (高蹺鴴)
Himantopus himantopus
https://ebird.org/species/bkwstiYilan, Taiwan.
The first batch of birds arriving in Taiwan to spend the winter at the beginning of autumn, resting in the rice paddies reflected against the dark forests. Their white figures are thus mirrored in the water.
📷 Canon PowerShot SX740 HS
from g0v.social
Content from https://g0v.social/@jimyhuang
今天去看了《雪水消融的季節》
年輕時因為曾經爬山墜崖過,幸好不大嚴重,而且是第一天出發,還可以跟著隊友一拐一拐走下山,也幸好是離都市不遠的中級山,3hr出登山口,2hr到大醫院,然而卻也留下不少的後遺陣,但即使如此,也沒有取走我對自然的熱愛。
山難不是新聞事件上的名詞,是真實經歷的動詞,大自然的情緒表達,是不可能我們渺小人類有辦法承受的,「雪」片則是陳述了一段,山難對生者而言,又是怎樣才能接受的詞彙,對等待自己消亡於大自然的逝者,又用多少餘生的篇幅才有辦法講述這樣的情緒。
推薦給熱愛生命的朋友觀看,推薦先看影片,再看本文章的訪談。
After watching a stage play, I took a walk In Guting District of Taipei City. An old house sits silently among newly built tall buildings with a small plot of farmland in front.
之前照顧老狗,到現在看著老父(中風)慢慢走動,在想人類200年前平均年齡大約45~50歲,近年現代科技加持下,平均年齡才往上拉升到7x歲。
也就是說,人類DNA沒有在兩百年進化到減緩老化、增加壽命20歲,實際上發生的事情是,在我現在4x大叔年紀,基本上就已經是內建 DNA 的極限,之後只會活的越來越需要科技幫忙,越來越得依賴現代醫療科技來減緩老化速度,延續內建壽命極限。
老父退休後,完全失去了生活的動能,因為年輕時沒有培養什麼興趣,只知道在家爽爛,當然那個也是一種方式,只是真的不是我能理解和活下去的方式。一直到現在,中風後無法開車,上下樓梯也是要花許久時間,更不可能去一些隨時想去的地方,不過倒是因為爽爛過,前幾年的「培養」,好像一直在家對他來說也沒問題(另類優點)。
但看在我眼裏還是很懼怕,小狗來一次看著失去行動能力,只花了半年,想想還是別管什麼退休年齡65這種不合理的數字,把身體養好其實也只能趁現在,活出自己想要的樣子也只能趁現在。
主廚的餐桌:麵食,第一集是 Evan Funke ,除了一如往常的好吃的美食,我感受到更特別的是,這位職人,用著他超好聽的聲音,在自述追尋自我的歷程。
不曉得有多少人跟他一樣,曾經找不到職志,找不到方向?
卻又有多少人能跟他一樣,能夠追尋幾十年,歷經各種起伏,該放下一切的時候放下一切,跌落谷底也跌落谷底,即使如此還是不斷追求,就是為了成就那個曾經找到的自我?
而劇中讓我最印象深刻的一段話,他說,波隆那義大利麵,在他從老師學習製作方法,想辦法製作重現味道,慢慢有樣子後,過了16~17年,他終於覺得,自己好像真的學會了這道菜。
Drupal founder Dries對WordPress事件和OpenSource的一些建言和經驗分享:Drupal的Contribution Credit System
https://dri.es/solving-the-maker-taker-problem
Two key challenges that many open source projects face:
- The imbalance between major contributors and those contribute minimally, and how this harms open source communities.
- The lack of an environment that supports the fair coexistence of open source businesses.These could discourage entrepreneurs from starting open source businesses, which could harm the future of open source.
上週台北瘋狂的暴雨,讓我想到海洋。可能因為沒有完成潛水訓練的遺憾,也可能因為年輕時接觸不少環境相關的海洋議題,特別對這款遊戲有感:ABZÛ
三小時的體驗中,沒有任何對白,潛入深海探索古文明,與生物共游於深海卻沒有負擔,像是在做夢般的旅程,卻得用心探索品嚐,才可感受到作者深層的表達,我覺得恰是 Walking Simulator 這種遊戲難得的特色。
仔細查了一下,才知道ABZÛ(阿勃祖)是古蘇美語,神明創造人類的起源在地底深處,遊戲也巧妙的應用了這個神話,展現在裡頭的各個「劇情」中。
I-XRay 的工具 Stack,文中最後還有各種移除自己網路足跡的教學
(How to Remove Your Information)
https://docs.google.com/document/u/0/d/1iWCqmaOUKhKjcKSktIwC3NNANoFP7vPsRvcbOIup_BA/mobilebasic
Watchdog 遊戲中的裝置實體化,戴著眼鏡就可以掃描人臉,用 OSInt 方式去找到個人資料
真是 WTF~~
前兩天碰到攝影師朋友,好奇問了他為什麼想出紙本攝影機,網路為何不是選項?
原來是因為攝影師想要控制讓人體驗的感受,因而所選擇的媒介。網路實在太快速,而且人們觀看作品的方式大概是不可控的,8成都是用手機看作品,呈現的形式更受限,體驗不一致。
紙本攝影集,至少呈現給觀眾的體驗是最可控的,攝影展則可控性也不差。
話題一轉,又聊到網路媒介呈現後實在太速食,你也拍我也拍,放在 ig 連自己看了都無感,更不用說別的觀眾只用3秒滑過去。
聊完之後的心得,我覺得刺激過多的年代,看起來無論當展演者還是當觀眾,都得用不少心力來減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