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om g0v.social

近幾年幾次出遊行程,都覺得7~8天是一個「夠了吧」的門檻,開始思考出來旅遊究竟有沒有這麼喜歡在外面流浪,心生想要回去的念頭。

不過好像撐過8天後,又會有不同心境,可以再開啟下一階段的旅程,用不同方式。

不過真正得面對內心的是,旅程總是會結束,漂流的自我在找尋什麼,要如何找到真正想要停留處,旅程的離開是暫時的,還是邁向另外偉大的冒險。(想要的景象又是什麼?)

以為不停的景象變換可以帶給心中意義,但想想,意義一直在那裡,只是有沒有感受到,用己身原本就存在許久的力量去看而已,再多的快門,再多的存檔,也比不上一瞬間烙印在心中的畫面。(那又會是什麼畫面?)

又以為在一個景象就是那樣的詮釋,但隨著觀看的自己有不同的心境,固定的景象乘以變換的時間,停留的結果也是無限的。(那前行又是為了什麼?)

(拍攝自伊吹島 - 伊吹之樹,象徵子宮、誕生、無限循環)
#timeless9b

高松Bar足袋的調酒師聊到我要來琴平,他就推薦琴平唯一一家酒吧:Don't Tell Mama,是難得的 威士忌吧!

一樣都先一杯Whiskey Sour,調酒師用了Chivas Regal 12然後過清酒桶版本,根本就是苦茶!茶味Whiskey Sour第一次喝到這麼順口的,覺得功力很了得。

問問他怎麼蒐集到這麼多威士忌,原來剛開始時只有一百支,現在累積到四百支,且自嘲說他有一堆酒但沒有錢!透露了我是台灣人,他立刻說他去南投和宜蘭買威士忌,這傢伙果然會因為酒而沒錢啊~

更好奇這麼傳統的小鎮,他是怎麼開始有一家酒吧?結果是COVID-19 ,才25歲就沒工作,決定回鄉開始,2022年開到現在,現在29歲,看來應該是能夠活下去(只是沒有錢!),開店之後覺得年輕世代願意回流對這樣的地方很重要,總覺得是個對 Whiskey 充滿熱忱的酒館老闆...佩服了起來。

第二杯的Old Fashioned,則是用一點點新鮮水果榨汁入酒,每口都有果香,卻不影響口感。

聊到酒吧名字他認真的說道,威士忌私釀歷史讓他想到這個名子,除了不可以跟媽媽說喝酒外,另外的雙關希望讓大家記得這是一間威士忌吧!

剛剛跟屋主聊天,他非常開心的秀出來台灣各地的狐狸照,問他喜歡洗出實體照片是為什麼?他說這樣比較容易給別人看到!!(原來很想給別人嗯看)

再多問一下,才知道他原來是大阪人,六年前搬來這裡開 Guest House,這些都是那是才開始的興趣。

至於為什麼是琴平,他小時候祖父母是琴平人,也因此他對這裡有印象,但這個房子不是家裡的,他跟房仲買的老房子,到處整修成現在這樣(真不簡單)。

再問他喜歡當 Guest House 主人嗎?他說很喜歡~~

真是個有趣的獸人族...

今天第七天,跑了第五個島,攝影的眼睛開始疲乏了。

不是因為島的景色不好,而是因為島上景色太多是想要的畫面,反而讓我不知道該如何對焦了。

伊吹島真是個讓人放鬆的地方,走在路上就像是一個平常的島嶼,對,平常。

如果沒有展覽,沒有藝術品的小島日常是什麼樣子,大概就是伊吹的樣子,有土產讓觀光客買,有當地人坐在車站前抽煙,有髒亂,有漁港,有混亂,有整齊,有神社,有遺跡...即使這麼小的島,因為離陸地很近,也還是活的好好的。

藝術品進駐應該是錦上添花的感覺(別誤會,作品都非常優秀),我想這就是伊吹島,在這裡真的是感覺可以悠哉的待上一天也沒問題,大概只會被貓打擾吧...

圖:被貓心電感應到我不吃魚(哪裡的漢堡還附小魚乾..)、去買可樂記得蓋便當蓋,回來發現便當盒被咬兩顆洞、百般掙扎許久還是屈伏給他吃、結果上工過程被陪伴了

選擇住琴平,因為看到這間老房子,屋主住在二樓,是個有禮貌,又熱情,會說中文英文的大叔。

聊天聊到房子已經55年了!!

不過令我驚訝的不是屋齡,是屋主的興趣,戴著狐狸裝到處拍照的有趣人類(?),整面牆都是瀨戶內海各島嶼他的狐狸身影 🦊

最後介紹完屋子後,還相贈了自製毛巾,上面當然印有狐狸圖案~~

有點不確定為什麼我在這裡,但更沒想到會在這裡碰到前總統(的展覽)

這次一本著到一個小島,都要找當地人消費的心情,發現女木島因為藝術祭經濟的「活化」也很明顯。

島上的店家的確在午餐時段忙的不可開交,可以看到一家大小,從國中生到父母經營的小店,不間斷的服務遊客來吃午餐。

也終於有了熱食,在寒風漸強的秋季,一盤熱熱的咖哩,搭配島上特有的蔬菜,好吃且療癒人心,即使是間不起眼但很在地的小店,也是可以從食物感受得到這些人生長在此的感覺。

對,就是看著這些在地人長年定居在此,安居樂業的感受。遊客如我們闖進了一個寧靜的地盤,但是是被歡迎的,警察不時騎著機車在路上巡邏,連派出所都貼公告歡迎大家進去上廁所....

台灣的鄉間辦起活動來,似乎也是有幾分這樣的感覺吧。

比起前兩個島嶼,女木島明顯的資源豐厚多,開過來的船變大台,房子的建設也更講究,尤其是那些木造房木板內「編竹夾泥」工法的房子,就可看出來當時定居島上的人們是什麼社會階級,島上即使時不時看到荒廢的房子,卻也可看到時髦人家做的貨櫃屋改裝小別墅,比起前兩個島強烈的消逝感,女木島感覺更像活著的地方。

藝術家在此的發揮也更精緻,更跳脫敘事框架,觀眾參與的體驗也更多了。

例如一開始我誤闖一個地方,看到一台鋼琴,問問藝術家可不可以彈奏,與環境相容的音符看來有讓台日交流滿意,而後被贈送了一張她畫的以山巒為主題的明信片聊表謝意,才知道他們這裡不是祭典內,幾位藝術家自己集結來到這個地點「布展」,藝術祭旁的小藝術祭,真是有心。

而後到了展場,要坐上面海的鞦韆,一邊盪鞦韆一點感受裝置敲鑼打鼓,或是打鑲嵌鍋子在桌子上的桌球,球總是會掉進鍋子裡,然後聽到參與者大笑的聲音...

My #silentsunday when waiting train.

#Japan #Takamatsu

被酒吧好好的招待了一晚
高松的 Bar足袋,很推薦

大島果然跟昨天完全是不同的感覺,圍繞在漢生病隔離主題的創作,體驗非常不同,更多是感傷。

花了半小時氣喘呼呼走完一圈藝術家修復的「相愛之道」環山步道,才知道在島上在1933年當時被隔離的青年病患,自助組成了隊伍,在極為物資匱乏下仍開墾了山徑,把山徑的極東、極北、極西,做成了島上相望思念者/家人的心靈朝聖之處,東之遠吠、北之遠吠、西之遠吠,「相愛之道」,和「遠吠」的用詞,讓人感到反差極大的無奈。

而後到了教堂,看著藝術家舉辦一個因為「痲瘋病而預防法」隔離了兩個相愛的人,正石道雄和渡邊美沙子兩人年輕時就約定成婚,直到老去仍終身未婚,隔離在島上,只能透過傳真機互通愛情,女方死時還是無法成願,只能用書信表達她的心意,後來法案廢除後,藝術家用再辦婚禮的方式呈現了這段牽絆。這個作品的浪漫哀傷的故事,也被寫成了報導。
https://news.yahoo.co.jp/articles/a8eeea424ceae4008c45b837d820367519d0bd6d

情感的距離應該是無界的,真的嗎?可是物理的界線在那裡,人們要用多強的心智,多大的氣力才能與物理世界的限制抗衡...

在大島的體驗後更覺得,身在不同地方的各處,無論是過往還是現在認真過活的人們,都讓我無法離開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