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站上厲害的大家:
在弄給一般人也可以用的 OSS 軟體,但發現 Hosting 管理起來都很麻煩,有哪些 Containerized 的服務用起來很麻瓜、只需要更新 Container 或裡頭軟體,不用擔心維護 Server 問題的?背景:我們自己有能力維護 VM 等,想做社群版推廣,純粹是希望弄一個不用依賴我們的版本
目前找到的方案:
Google Cloud Run(好像只能跑一個 Container)
GKE(對麻瓜來說太貴)
AWS ECS(還未好好算錢)
Azure Container Instances(同上)還是有像 Linode 這種中型廠商的服務也推薦的...
from g0v.social
Content from https://g0v.social/@jimyhuang
Rebirth 是這個系列的最後一首,剛好在前鎮子雷聲隆隆下有機會錄到一些,可能也象徵了重生的季節,只不過一小心做的太長...
SoundCloud試聽
https://soundcloud.com/timeless9b/rebirth起初是想要為遊戲 🕹️做 main theme 設定,沒個起頭,不如從有機會開始的地方著手,結果居然就弄了半年,小站真的是很適合待著 Release early / release often 的地方。
Preview階段,歡迎任何想法意見都很有幫助。真~的很有幫助,詳看:
https://g0v.social/@jimyhuang/114333526466168686也好在碰到了繪師,至少好像有個樣子,繪師:
https://www.instagram.com/mu.mu_painting

冷知識, Mastodon 自己公開的貼文,可以用 RSS 同步,順便備份 (還有人在用 RSS 嗎)。
古早2012還是2013以前,臉書也有這個功能,開地球的文章都可以有個自己才看得到的連結,讓自己把文章同步到 RSS 閱讀器,備份或儲存,後來某天就因為安全理由被關閉了。
每個人的需求不大一樣,不過認真創作的帳號,我猜應該都會有這種需求,同時也達成不用被平台綁定,也可能是來這裡的初衷之一。
對了, IG 我找了非常久,沒有簡單的方式同步出相片來,知道的人可以跟我說...
還是很在意,查了一下上面的吹哨人,跟台灣比較相關的是 Sophie Zhang 講的:
quote:
『如果臉書發現與中國有關的虛假信息行為,會很快展開調查,但是是否採取行動可能會有政治考慮,“取決於中國政府威脅的程度”。她說,雖然臉書在中國被封,但是很多中國企業在臉書上打廣告,而且這部分收益佔臉書廣告收入的比重還非常可觀。美國媒體《連線中國》(The Wire China)今年早些時候的一篇報導也指出,儘管臉書在中國沒有直接業務,但通過廣告代理,每年在中國的廣告營收達數十億美元,廣告來源不僅有中國企業,也有中國政府機構和官方媒體。』
https://www.voacantonese.com/a/sophie-zhang-why-do-i-choose-to-expose-facebook-20211018/6278114.html
還沒好好用 MCP,不過這篇提到不少沒想過的資安/信任問題。
https://blog.sshh.io/p/everything-wrong-with-mcp
不過另外一個原始的問題是,為什麼需要他才可以做到?如果是一個可被驗證有充足需求的 workflow,為什麼不是實現 API 串接來的精準?
剛好這篇 HN 也有討論到這個問題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3677202
為什麼需要別人幫忙聽?
蒐集到不少改善音樂的意見,覺得這種歷程真的很有收穫,這階段真的感謝朋友被我諸多打擾了。
母帶後製AI化
之前自己嘗試在母帶製作就有看到專業音樂人都說,這個一定是主觀的,一個製作員去調校,並用自己對這個成品的主觀(可能是類別,也有可能是感受)來詮釋各個頻率的著重度。
然而,這個過程在 AI Mastering 盛行後,一定就會失去某種人味,變成大多數是 Mixer 自己的詮釋。聽覺疲乏
應該很多人都碰過對自己的創作失去感受的過程,尤其是當製作後期,我很容易變成分析腦在主導,調整音量和旋律很容易是思考的產物
分析腦的問題是,一定會聽不到感受,原本的直覺被理性蓋掉,非常需要別人提醒。裝置的多元
目前有四隻耳機,監聽,電玩,開放式,和抗噪,最後是效果最差的汽車音響(拿去放都要回來再大改一次)。但上上週去朋友家,用家庭劇院系統播放,才發現某項不在意的細節被放大好幾倍,回來立刻得做對應的調整,有時是甚至只是減少3~6dB而已。
以前流程是母帶本身就要走讓別人聽這個流程,現在則是可以後製完直接來對決,調整再重跑一遍流程,版本迭代。
Stair steps leading towards the Jinguashi Gold Mine Museum.

想辦法要查證 Sarah Wynn-Williams 的說法,看起來真的很像只有一方說法,不過 HN 留言有人整理歷年來離開 Meta 的吹哨者,搜尋每個人名,發現這些之前都有聽過,但整理起來還真是汗毛直豎
- Sarah Wynn-Williams (2025)
- Arturo Bejar (2023)
- Frances Haugen (2021)
- Sophie Zhang (2020)
- Chris Hughes, Co-Founder (2019)
- Roger McNamee, Investor (2019)
- Christopher Wylie (2018)
- Alex Stamos, ex-CSO (2018)
- Brian Acton, Co-Founder WhatsApp (2017)
- Sean Parker, ex-President (2017)
- Chamath Palihapitiya (2017)
- Justin Rosenstein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