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om g0v.social

我覺得這次罷免,某個程度上很像是對臺灣民主制度的終極考驗。

一是,透過民間發起而非政黨動員的連署,罷免人數達標之多,區域之廣,過往應無先例,但一階達標的背後,連署代表人得面對被肉搜住址,小孩學校被公開,連署志工群在街頭得面對反對勢力的騷擾,連署場地被各機關封閉驅趕,這些壓力之下還可以達標,是通過真實的考驗。

但接著來的二階連署僅剩不到10天,還未達標還不足,這考驗力道更強。

二是,當民選民意代表明顯惡搞,無法代表民意,還意圖推翻憲政體制,利用砍預算的權力癱瘓國家運作的時候,人民是不是習慣躲在保護傘後批評時政但不關己事,還是真的站出來拿起罷免權,讓他們感受誰才是這些民代真正的老闆。

三是,面對強敵環伺,軍演,飛彈,威脅,資訊戰,代理人操盤國會等等,民眾願不願意站出來表達,這些使用軍武極權壓迫的價值,奪取人民權力的方式,跟我們要的民主社會價值是完全不同。

如果罷免成功換掉足夠席次,未來執政的黨派勢力,都會敬畏台灣人民許多分。

二階還未達標,過了才有真正罷免的投票

https://www.twacda.com/

我擅長的是什麼?有真正評估自己擅長的事情、著眼於培養自己的長處、從中得到力量?

聊這三個問題,可能是應徵職務的關係,滿驚訝幾位對話者都用溝通相關來回答,如聆聽他人,預知他人想法,覺得自己擅長協調等。但進一步拆解也映證彼得杜拉克說的沒錯:即使好像知道自己的長處,但也沒找方式去驗證他,即使有驗證了,也沒有思考如何從工作中去培養他,即使培養了,也沒有找到得到力量的方案。

自己則是離溝通很遙遠的答案:我覺得自己擅長組合、製作、思考、感受;然後從前進、完成、解答、故事,獲得力量,但這個獲得也是很長一段路才搞清楚的。

回顧,的確是跌跌撞撞的在「培養」,沒有意識在發揮,但自從分析自己後好像更知道,原來調酒之類的手工業,程式組合,DIY,製作音樂,到從遊戲和小說發現喜愛的故事感動不已,是自我實現的歷程。

假日跟朋友聊天,才知道他想要講述故事獲得力量的心情,也或許,我們有些時候就是需要這種長處和力量的連結。

推薦閱讀Managing Oneself這篇文章,後續我想也會再拆解更多自我探索和檢討的歷程在這裡。

https://www.hbrtaiwan.com/article/10603/managing-oneself

#ManagingOneself

在一連串努力訓練下, Thread 推薦給我文章,終於長成廢墟的樣子了

週日去手作店「Retro印刷JAM」絹印初體驗,手把手教學,即使圖不是我的,顏料不是我的,衣服也不是,但手作就是有某種成就感

機器狗維修員 by Artist Smalltalk,我好像滿懷念那段生活的

A rainy night of an alley in Taipei.

#silentsunday #taipei #taiwan

左派應支持什麼樣的網路?

在資本興盛的世界,網路成為用極低成本可以造成極大不平等的載體,形成網路聲量暴「利」。

能觀察到一些現象:情緒性言論往往獲得更廣泛的傳播;小規模的廣告投放可能吸引大量關注;符合演算法偏好的內容更易獲得推廣;某些媒體可能以較低成本製作的內容來凸顯社會分歧。

這些機制形成聲量不均衡的現象:父權價值觀潛藏於各個網路社群中,討論被簡化為批評,同理心被情緒性反應取代,多元視角被單一觀點覆蓋。

自由、多元、平等和族裔派系包容的左派理念在網路空間面臨極大挑戰,右傾價值越來越興盛。左派應意識到網路平台上父權價值觀的影響力,避免有意或無意中站在壓制「網路無產階級」聲音的一方。

網路左派對網路媒體環境應保持敏感,了解其容易用於監控和支配話語的父權本質,理解網路中權力的動態,當「網路資產階級」掌控聲量分配時,保持批判性思考和獨立判斷的能力。

--
我承認我在胡言亂語,但古早對於自由網路世界的應許之地,或許多少長這樣?

其實 g0v 專案一直都是試驗不熟悉的技術的好場域,上次弄 weaviate 弄了3小時後完全放棄,最後直接用 golang 完成本來要做的事情,這次不曉得 sqlite-vec 又會如何呢?

Quote:
With sqlite-vec (the successor to sqlite-vss), you can bring powerful vector search directly into SQLite, eliminating the need for additional infrastructure like Pinecone, Weaviate, or FAISS. This means simpler deployments, fewer dependencies, and all the power of AI-driven search inside a lightweight, file-based database.

https://stephencollins.tech/posts/how-to-use-sqlite-vec-to-store-and-query-vector-embeddings

Facing my true self

What am I searching for?
The emptiness? Or a sense of abundance? Or both?
Why do I want to capture this moment?
The feeling of beauty? Or a chill from the abandoned emptiness within me?

Is my true self afraid to open the door and go into the wilderness?

Does nature offer its bounty in return, or merely present the unyielding truth of gravity?

#timeless9b

看到某媒體人的貼文被炎上,我覺得內容有個很大的問題是,論述忽視資訊數位時代,訊息對人們的影響力。

數位裝置已經完全改變了人類生活的形狀,社群媒體更是每個人生活中的娛樂視聽媒體,以往大傳新聞播報因影響巨大,要有新聞倫理約束的概念,並不會因為換成了網路而有了不同,那影響力這麼大的數位媒體,觀看人數還比傳統媒體多,傳遞速度更快,時效更久,但論述鼓吹戰爭仇恨言論這件事,只用兩公約應該要保障人權來論述會不會太薄弱,這時怎麼忘記了自媒體人的播報倫理?

之前黃的事件,法律制裁不痛不癢,連YouTuber自媒體圈的人都看不下去撻伐,就是有倫理考量,那舉證歷歷的鼓吹戰爭言論,只看政府駁回的法理是足夠的論述嗎?文化呢?價值觀?媒體效應?

的確,要決定一個人是否適居需要有法條,這次的案例剛好是有個入出國及移民法法條在那裡可以處理這個違反文化風俗的問題,更多情況是沒有法條來反映網路造成的真實世界問題。

霸社、反DEI、兒少影像販賣、仇恨動員... 這麼多可以講的,居然講兩公約!

網路時代的灰暗面,早已經發展到新的階段:言論自由和訴諸人權無法囊括的階段,要有新的論述來講啦。

因為後院漏水管跟門口太近,老是讓屋子內濺水,想了想還是把遮雨棚弄起來,看了網路好像 DIY 可行,弄了這次以後都知道,自己沒經驗就不要打腫臉充胖子。

首先,沒有辦法鑽牆,得弄一隻震動電鑽,幸好朋友有這種DIY癖好,請他吃了一頓足以買震動電鑽的晚餐,得到了一組電鑽組合。

鑽孔這件事,重點是孔徑要跟壁虎相同,白天鑽了一下就天打雷劈,鄰居叫我進屋子避難,但我拿到的鑽頭就是孔徑小了點,即使天打雷劈還是敲不進去,當晚去了特力屋和振宇五金行(往返途中還得到了跳蚤 ),諮詢了很nice的店員,從換螺絲,到換鑽頭,到最後幫我想出來可以的解法,就是弄個膨脹螺絲。

所以第二天還是心血來潮去鑽洞,滿腦子都是把這個遮雨棚掛上去,結果這次沒有天打雷劈,但一上工就下大雨,究竟為什麼這麼狼狽,然後鑽完變成洞太大...

膨脹螺絲硬是貼了幾層泡綿雙面膠,終於放進了牆中固定,可以掛上屋簷,第一個屋簷,讓我前後應該花了6小時,還淋了滿身濕。

知道怎麼做之後,第二個則花了我1個小時,然後在天氣特好的週一上午作業,心情愉悅,工作順利流暢,真的是花一次經驗學一次乖,下次懂得什麼該找別人來幹了。

更新進度,跳蚤祭壇真的有用,肉身嘗試過。

上週放了一天祭壇後,隔天想說應該殺夠了吧?回家後就沒點蠟燭,只有地板上的粉,沒想到睡到一半又被癢醒。

當我是房間唯一一個二氧化碳釋放源,他真的就會找上門,真恐怖。

半夜趕快點蠟燭,灑矽藻土,後來就真的一夜好眠,睡到中午。

忙完一天看到這個景象還是頗滿足

去拿車時隨處一個角落角落,左下角兩隻花嘴鴨吃吃喝喝一整個愜意的迎接日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