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飯店晚餐有附上一個豆腐,用氣球裝著綁超緊,我弄來弄去不知道怎麼吃,然後剛好送酒的服務人員來到桌邊,我問他後,他滿臉難以回答的樣子,指引我用竹籤磋破他,然後我就照著戳破,把豆腐從小洞中擠出來,看起來像是豆花泥狀物,滿好吃的,殊不知這只是笑話的開端。
過了5分鐘,咦奇怪怎麼這位服務員又來,這次他拿了一個一樣的東西和牙籤,語言不通的關係,他很貼心的一步一步演練:
1. 拿起氣球
2. 拿起竹籤,輕輕戳破他
3. 關鍵一步,請把氣球撕開,他就會變成完美的球狀豆腐,而不是像我弄得爛到不行的豆花泥...三人相視大笑不止...
獲得讓日本人在桌邊痛苦的看不下去,主動前來平反他們美食樣貌的成就。
*後來才看到這張海報趕快拍起來
from g0v.social
Content from https://g0v.social/@jimyhuang
雪景這種東西,我發現看照片跟親身體驗,震撼度應該是差個十倍。
走在雪地裡的鬆軟,刺骨的凍和溫暖的陽光,融冰的樹梢和一旁的鳥鳴,這些感受是無法被取代的上次體驗到完全的雪地世界是20+年前剛進大學...
昨天去吃日式鐵板燒,喝酒聊天聊到興趣可不可以當成工作,沒想到圍繞著鐵板燒角落一頭冒出陌生人的聲音:「興趣絕對不能當作工作,太苦了」
一問之下,是個26-7歲左右的年輕人,創立自己服裝品牌7年多了,苦苦的接案撐起自己品牌,拍片什麼的都得接,還是無法讓服裝紅起來,聊到後來,說到心中是否還保有火種,是撐下去的動力。
我自然是支持興趣可以當成工作那種人,真正的問題是,興趣是什麼,興趣可以持續多久,興趣成就了一番後,必然被賦予龐大的責任後,還有沒有興趣,還是這樣的責任壓力就把火種澆熄了?如果突然某一天,對自己做的事情累了沒力了,又該怎麼看待過去的自己?
責任是個有趣的事情,恰到好處時,會讓我們甚至願意犧牲一點自我,可是當自我被壓縮太過後,又得回歸真正有趣的想要的渴望的,卻是什麼?是真的不愛了,還是其實仍是真愛,只是被眼前壓力山大的責任給阻礙了?
當下我覺得年輕人真的很棒,雖然沒有講太多,但是我暗暗下定決心,下次還會去那家喝酒吃廣島燒(根本畫錯重點)(圖片是雞肉丸)🍺 。
在想找找 WineHQ 如何維持的故事,我目前只知道 Software Freedom Conservancy 支持他們非常多年,但沒看到其他相關文章講這段神奇的歷史。因為我覺得我已經震驚了一年,還在震驚,看到 Windows Game 在 Linux 順暢的跑,撐起一整個產業煉的 Infrastructure, 是個曾經乏人問津的 Wine...
結果翻到淺顯易懂的解釋 Wine 是怎麼運作的(最底下有中文翻譯連結)
今天我聽到覺得最有意思的案例。
有意思的部份是,日本的鄉村常常對外人參與社區有很大的排斥(看過不少人討論這個狀況)。然而因為有個在地人推動這樣的「介面」,讓外人有一個跟在地人互動的橋樑,在 DAO 中表達意見,參與某種程度的治理。
我的心得是,創新有時候原來是可以建構在舊文化上,創造新的層次,來改善人們互動方式,不再受限於舊文化的框架下。
詳看對岸朋友整理的案例:
https://www.panewslab.com/zh_hk/sqarticledetails/409pivv6.html
在 DAO 的場子,有很多想法,記錄一下
- 網路訊息的潮流很有意思,用過即丟的訊息被大家大量使用(Snapchat like 動態訊息),我問過各種年輕人為何不想留下想法或記錄,他們都回答覺得訊息不重要。但有一群把決策討論聲音全部記錄下來的想法,在 Web3 /DAO 展開,比對之下我覺得像兩種不同的潮流在思考訊息應該如何在網路上存續
- 昨天在 AI 的場子聽到 design thinking 說到要套用這個新技術,究竟跟沒有這個技術前有什麼差別?使用者獲得了什麼新東西?能否達成這樣的價值?AI 如此,我覺得 DAO 應該也如此,得想想人沒有數位工具時,如何達成分散式治理、 multi stackholder 決策
- 以 DAO / Smart contract 來看,我覺得是一個需求下的產物,先有社群,才有決策需求,然後產生 DAO 這種應用。這樣來想的話,如果是今天一個單位由上往下套用 DAO,很難說究竟有沒有人想要參與( vote or comment)我也不是很了解,說錯歡迎指正
最近回歸 Cyberpunk 2077 ,再次體驗到他的繁中翻譯,還是覺得團隊很用心,舉幾個顯而易見的例子:
cyberpunk 電馭叛客
cyberpsychosis 神機錯亂
wraiths 魍魅(某幫派陣營)
phantom liberty 自由幻局
Rogue 若惡
shard 技晶(像SDcard放入腦袋讀資料)之前就看過 CDProjekt Red 的在地化方法,因為原先就不是英語系國家,得從波蘭特有的語言出發去進行在地化,例如翻譯成英文就是個挑戰,也讓他們也非常重視這樣的過程,找到合適的方式來進行 -- 交給各地方自行辦理,很明顯的這樣的翻譯成果是完全交給台灣團隊翻譯,而這麼大量的文字,特別區分繁中簡中團隊各自進行,應該很少見。
翻了一些網友的肯定文:
https://today.line.me/tw/v2/article/xoyXe8當然每個人對於滿滿的台灣用語在技晶感受不同,像我可能不大習慣,但是用心度的確暴表~
https://www.cna.com.tw/news/aopl/202312160047.aspx
Google 最後居然妥協付錢了!!真的是偉哉加拿大,不過看起來 Meta 還是堅定的不從啊。
朋友長輩重病,老人家久病不起厭世,自己決定停止治療,醫生尊重病人自主,依照病人想要的方式幫助他(會被誤稱為放棄治療),因為友人不是親生的,但也從小陪家人過了一輩子。
然後像鄉土劇的劇情來了。家人姊妹長住美國,越洋電話打給朋友,一直說沒有好好照顧長輩,長輩為了你才放棄治療,然後回來後,當著他的面說,因為你不是姓陳,你姓王,才會不管長輩死活。
在美國住了這麼多了,是有多落後還是多父權,才會講這種傷人害人的話...
剛剛在家裡用我的電腦和手機搜尋藍鵲商品,最終下單,但旁邊那位的手機完全沒有搜尋或打關鍵字,最後滑臉書卻還是被精準投放pinkoi 相關廣告。
滿好奇這是因為什麼技術?
- 偵測同一個 IP 連線的人,推送類似廣告?
- Messenger 用地理位置追蹤,加上朋友關係,因此推送鄰近朋友相關搜尋的廣告?
- 都市傳說的臉書會錄音?
- pinkoi 因為我下單購買,精準投放給鄰近好友?(想起來不大合理)
這篇報導整理的真不錯。
所以競爭對手可以亂七八糟放出會出錯、甚至造成社會問題的產品,那身為同業為何不行呢?Quote:
皮查伊關注的是ChatGPT的缺陷——它會出錯,有時會變成一個充滿偏見的混蛋。令他驚訝的是,OpenAI還是先行發布了它,並且贏得了消費者的歡心。如果OpenAI能這樣做,為什麼谷歌不能?
為什麼不勇往直前呢?https://cn.nytimes.com/technology/20231212/ai-chatgpt-google-meta/zh-hant/
我家那隻狗過世後,不曉得為什麼,開始想要嘗試新東西,目前戰績是每天持續一杯簡單的調酒,持續兩個月。
懶惰的時候,就用梅酒氣泡水這種沒有技巧的,薄荷葉可以收成的時候,就得好好用心對待這個好不容易靠著冬日陽光長好長滿的傢伙,讓他長成一杯好看一點的樣子。
目前覺得做過最怪的嘗試是,椰子汁+檸檬汁+煉乳,基底搭配蘭姆酒,怪但是異常好喝。
希望這樣找飲料味覺的路可以持續下去,不像我那個可憐的運動習慣半途而廢,只持續了兩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