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om g0v.social

很幸運在台灣可以看到這麼真實的行為藝術,我停止吃海鮮10+年,直到幾個月破戒吃了2、3次下酒菜,讓我看到這齣表演,一定是個 sign。

藝術家把自己包著鋁箔走出來,把自己打開,把自己端上檯面,把自己洗好,灌水把肚子清乾淨,肚子裡的水噴向觀眾,大家安靜的忙著閃躲,卻也閃避不及被噴個滿臉。

既然是行為藝術,擺盤都擺盤了,現場的觀眾也超捧場,搶著上去吃啊,沾著藝術家頸子上的醬油碟子,肚子上的瓦沙米吃啊,帶著蘿蔔絲,包著吃啊,觀眾自己吃之餘不忘餵食表演者本人,躺著的表演者吃著自己肚皮上的肉,站著表演者看著不夠不如一起吃啊,大人小孩,美味的搶著上去吃啊。

現場歡笑聲不斷,詭譎的氣氛太強烈,強烈到我看到血腥在眼前蔓延開來,不過這一定是錯覺,因為表演在掌聲下結束了。

但海洋呢?

藝術家:瓦旦·塢瑪

拿到這個微型 CD NFC 吊飾真的蠻開心,說真的沒想過會下單這種沒用但爽感+200 的小週邊。

失心瘋做了之後,就是得來遞送給過程中幫我聽過音樂的朋友們。

因緣際會參與了一個書籍的製作過程,找到厲害的編輯/文字策劃者真的很不一樣。

重構了書籍架構的語彙,用觀眾的想法找到推廣的切入點,再發想每個章節想要組成的內容,甚至應該找到合適協力者充實書籍觀點,用什麼觀點訪談都想到了。

我今天現場感受是,作者看到新架構有種被鼓舞的感覺,即使對作者來說,要重新思考、撰寫非常多的內容。

在此之前,當然我有丟給 AI 來幫忙想想架構怎麼清整,不過看起來,這時代有 insights 的人才是關鍵,外行人如我,看到一個內容,連 prompt 要怎麼下都不知道。

今天證實各個領域可能都一樣...找該領域專業的合作者,可能比以往都重要的多

故事寫完了,但覺得這樣的遊戲我做不出來,而且劇情好嚴肅哀傷。

要怎樣才可以讓人們對世界有希望一點呢?

My silent Sunday afternoon at the center of #Taipei .

#silentsunday #Taipei #taiwan

跟朋友聊到,觸發令我感動到不能自己的點很奇怪,也搞不懂究竟為什麼,而且鮮少如此。

朋友說,是不是因為感動沒有限制,難過還是悲傷有限制?例如從小被教導難過不要哭之類的潛在意識。

認真咀嚼了起來,沒有限制這個觀念有點豁然開朗,在一個空間裡,如果有辦法放開原本思緒複雜的保護,讓這些作品不受限制的進入心靈,自由的流竄,那與心中交疊的成分越多,疊加起來的感受也不去限制他,最後才變成了一股可以衝破圍欄的力量。

也因為這樣的經驗很少,另一個延伸的想法是,原來自己下意識只會讓幾種類型的元素進入到深層內在,其他的好像都被保護和防壁直接過濾掉了。

那是不是表示,自己心靈其實在這些元素面前,是很鬆懈自在,自由的呢?

「每個人感動的點不一樣」,原來好像跟自己防壁如何構成有不少關係。

貼一下去年讓我鬆懈自在而感動的 teamLab borderless

https://youtu.be/MbHVl0hFpCU?si=sIW3CqwRLcfCiGsD

第三版
覺得好像疊加太多東西了
但放假就是快樂
希望這個假期能夠暫時忘掉纏人的旋律

上週喝酒聊天再度講起令我鼻酸的遊戲,自從玩了他之後,大大改變了人生觀,也從來沒想過50小時的遊戲有這樣的威力,搭配現實人生的情境,真的蠻虛幻的。

沒有遺憾的過活,還真的滿累,但好像有點值得?

有人說 AI 時代,人們彈指之間很容易就得到了作品,音樂、畫作、文字,創作者就快要被淘汰。但我覺得,AI 時代操作性的結果對人心沒有價值,因為令人難忘的不是結果,是整個過程。沒有回饋,缺乏交流,整個過程只剩下孤單一人,只剩下跟 AI 對話,這是人類要的下階段世界嗎?我很懷疑。

也有人說創作是孤獨的,不過在看過《驀然回首》後,我想真正的孤獨是創作者找不到知音的夥伴。但或許在社群平台盛行的當代,彈指之間可以發布到全世界給所有人,讓 AI 演算法推播到人們手機的網路盛世裡,只要不被數字綁住,創作者總是碰的到知音吧?

音樂連結如下,或許小站的大家,也會喜歡最終的版本

https://timeless9b.cc/

(3/3)

除了一些幫聽的朋友,也很謝謝小站這裡的溫暖。

剛開始作曲時,現在回頭看那些自己不忍卒睹的音樂,好幾位早期被我詢問的朋友,小站的各位,還願意幫忙仔細聽完,給些想法和建議,繪製音樂封面的朋友,小站上追蹤的人,總是第一時間聽到最草最草的架構,這些朋友應該被我傷了耳朵(無誤)。

也覺得很溫暖,到了最後,那個猶豫不決的個性出現了,撐到放棄,改到不想再修改的過程中,好些朋友正向有用的回饋,幫忙加成了不少信心,即使仍明白自己有多大的不足,但這些一點一滴朋友鼓勵的想法,朋友願意對音樂空間表達感受,認真對待的耐心,讓猶豫不決的自己可以往前,很讓人感動。

如果認真對待別人,別人也會認真對待自己,我想應該是這樣吧?

(2/3)

過去十個多月,製作了四首音樂單曲,於昨日終於全數上架到串流平台,真的是個很特別的一段旅程,應該會畢生難忘(吧):

一早趁著天剛亮海邊漲潮,去找合適的海浪錄製聲音;今年第一道雷就打了整夜,被吵醒後錄到了一段長達20秒的雷聲和閃電。看著燈光閃爍的夜晚不再寧靜,睡不著編曲,但改了20個版本還是覺得不行,此時自己該怎麼辦?而在雨中走路,才發現自己在走一條有趣的道路,那分享出來的音樂又是什麼景象?

後來發現,原來表達是一件困難的事情,訴諸文字太容易是理性的產物,語言則是強大到得小心翼翼,只在理性和謹慎的脈絡中交錯,交流是失真的。

聽了不少音樂創作者,創造的不只是音符,不只是樂曲,而是一個虛擬空間,是一個可以讓人敞開心房沉浸在其中的環境。感受則是要放在那個空間裡,被音樂包圍才會釋放,音符不是 idea,是創作者釋放感受的方案,也是觸發聽眾情感的媒介。

有了這層理解,才知道自己製作、喜歡的曲風叫做氛圍電子音樂(Ambient Electronic),也是去年在 teamLab Borderless 的黑暗閃光中,被電子樂觸擊後的感受,花了許久才知道要如何描述出來。
(1/3)

這樣說起來,黑函勒索是高階的人類行為,畢竟 AI 學了好幾代,這代才比較會這招。

Quote:
Safety testers then gave Claude Opus 4 access to fictional company emails implying the AI model would soon be replaced by another system, and that the engineer behind the change was cheating on their spouse.
In these scenarios, Anthropic says Claude Opus 4 “will often attempt to blackmail the engineer by threatening to reveal the affair if the replacement goes through.”

https://techcrunch.com/2025/05/22/anthropics-new-ai-model-turns-to-blackmail-when-engineers-try-to-take-it-offl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