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來脊椎不好站不住,去針灸時學到醫生這招,把枕頭包好放在他肚子下,吃飯時就可以用很慵懶的姿勢吃,吃完直接可以繼續趴著發呆。
發呆就是圖中那樣子..
from g0v.social
Content from https://g0v.social/@jimyhuang
原來是5天前的重播,而且睡覺配著正好,一下就睡著了。
很奇怪的是,2020 年海軍公布影片後,這個話題一直都起不來。
然後就到近期,有人出來在聽證會說美國政府私下研究 UFO 和取得非人類的生物組織。
理論上是個世界級大事,但這兩次人們的反應看來都很冷淡啊。
https://www.nbcnews.com/politics/congress/are-5-memorable-moments-congress-ufo-hearing-rcna96476
沒想到我的晚餐是配著 Hacker News 上,追逐各地重現 LK-99 的討論串完食。
目前進展:沒有可信的來源完整重製了宣稱的 LK-99,表格在這裡:
https://forums.spacebattles.com/threads/claims-of-room-temperature-and-ambient-pressure-superconductor.1106083/page-11#post-94266395Hacker News 討論串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36940323
搭配Deck的新玩具:Viture One XR
一年前執念用 Deck 當作日常用機幾乎都沒問題了,唯一的不爽是帶出去外面時,真的要做認真的事情的話,螢幕實在小。再買一個外接螢幕不就是本末倒置?只好再變本加厲的買個眼鏡。
不負責任勸敗:品質和質感非常好;79克;一鍵刷暗鏡片酷且實用;音效出乎意料的棒;眼鏡盒設計的很有質感兼具功能;0到500度近視友善成像調節,非常貼心;吸鐵接頭很貼心方便因為要離開裝置直接拔下來就好(但很多人因為相容性不愛);最讚的是支援3DoF也就是畫面可以定在空中,解決很多使用上問題,據說同類產品還沒有其他人有;看影片是目前最好的體驗;其次工作瀏覽;其次寫code;最後才是遊戲。
注意事項:散光仔如我或近視超過500度,非常麻煩,要找眼鏡行配特製眼鏡(最後我到Jin送日本才製作出鏡片來,非常感恩Jin這服務不然我就買了一塊廢鐵)。不建議在全暗情況下使用(傷眼)。桌面沒有想像大,我大概寫 code 使用約1920x1080但得放大1.25-1.5倍之間,因為字太小還是看不到。
整體而言是很讚的產品,讓我更期待 vision pro 的平價版了(咦?)
昨天「Becoming better designer contributors to social impact」這場真的非常精彩,短短 30 分鐘雖然沒辦法講太多,但投影片的料可以看出來多年的專業設計經驗,對 Open Source 的熱情,以及對設計出好開源產品的愛
Session link:
https://coscup.org/2023/zh-TW/session/7CZELB
Steam Deck 看來銷售在 4 月超過了300萬台,300萬台表示 300 萬個預載 Linux Desktop,預設的 DE 是 KDE。
就使用環境來說,雖然輸入法、瀏覽器是需要特別安裝、跨越的門檻,因為預帶的軟體安裝市集(Discover + Flathub)非常容易使用,一下子就可以解決,唯一的問題就是外接螢幕和外接藍芽鍵盤了。
就 Web 開發環境來說,過去將近一年,我是已經成功把什麼都需要 root 權限和 Gnome + Ubuntu 的習慣,轉換成 rootless 的 Flatpak + Brew。
https://www.gamingonlinux.com/2023/04/report-steam-deck-to-pass-3-million-sales-during-2023/
幾個月前想到 AI 使用的碳排問題(不是訓練 Model),但根本找不到任何估算值,幾個月後再找終於多一點資料(但還是沒有任何值)。
這篇講了為什麼估算很難,以及為什麼急於想要研究這個議題:
https://hellofuture.orange.com/en/keeping-watch-on-the-carbon-footprint-of-machine-learning/這篇講到 AI 因為突飛猛進的需求,對算力和複雜應用的要求,有研究預測未來伺服器工作負載會增加現有的五十倍,歐陸數據中心能源消耗會增加 28%,以及估計每次對 AI 詢問所需要的能源,是現有 Google Search 的一百倍。
https://news.climate.columbia.edu/2023/06/09/ais-growing-carbon-footprint/朋友聊到說,是不是跟挖礦很像,我覺得是,但未來感覺會成長更快,因為挖礦是金錢驅動,沒錢就不會成長,但 AI 是真實需求和日常動力...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36875862
我自己覺得,專注是需要訓練的... 把一個看來很枯燥的電影看完,慢慢進入劇中感受鏡頭的深意;把一個磨人的挑戰攻克,享受越過山頭的成果;把一個不依賴腎上腺素爆發,完成一個不是靠刺激反應正向回饋設計的遊戲,好好融入遊戲世界...
所以我是支持上學不要用手機的那一派。可惜本人沒啥機會應用了...
Open Source 還真可怕,OpenAI Code Interpretor 沒有多久後,就有人寫一個替代品,然後可以自架接 OpenAI API Key,自己用自己機器自然語言跑 Python 了。
https://blog.langchain.dev/code-interpreter-api/話說,發明取代自己專業的工具,是軟體工程師某種嗜好嗎?
找了半天,居然是遊戲業的社群經理職務,比較符合我想像的軟體推廣要做的事情
https://hitmarker.net/what-a-video-game-community-manager-does-how-to-become-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