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om g0v.social

過去十個多月,製作了四首音樂單曲,於昨日終於全數上架到串流平台,真的是個很特別的一段旅程,應該會畢生難忘(吧):

一早趁著天剛亮海邊漲潮,去找合適的海浪錄製聲音;今年第一道雷就打了整夜,被吵醒後錄到了一段長達20秒的雷聲和閃電。看著燈光閃爍的夜晚不再寧靜,睡不著編曲,但改了20個版本還是覺得不行,此時自己該怎麼辦?而在雨中走路,才發現自己在走一條有趣的道路,那分享出來的音樂又是什麼景象?

後來發現,原來表達是一件困難的事情,訴諸文字太容易是理性的產物,語言則是強大到得小心翼翼,只在理性和謹慎的脈絡中交錯,交流是失真的。

聽了不少音樂創作者,創造的不只是音符,不只是樂曲,而是一個虛擬空間,是一個可以讓人敞開心房沉浸在其中的環境。感受則是要放在那個空間裡,被音樂包圍才會釋放,音符不是 idea,是創作者釋放感受的方案,也是觸發聽眾情感的媒介。

有了這層理解,才知道自己製作、喜歡的曲風叫做氛圍電子音樂(Ambient Electronic),也是去年在 teamLab Borderless 的黑暗閃光中,被電子樂觸擊後的感受,花了許久才知道要如何描述出來。
(1/3)

這樣說起來,黑函勒索是高階的人類行為,畢竟 AI 學了好幾代,這代才比較會這招。

Quote:
Safety testers then gave Claude Opus 4 access to fictional company emails implying the AI model would soon be replaced by another system, and that the engineer behind the change was cheating on their spouse.
In these scenarios, Anthropic says Claude Opus 4 “will often attempt to blackmail the engineer by threatening to reveal the affair if the replacement goes through.”

https://techcrunch.com/2025/05/22/anthropics-new-ai-model-turns-to-blackmail-when-engineers-try-to-take-it-offline/

終究還是嘗試行動了,但其實是很清楚的,最終為的是自我履行, 而非「幫忙」的那種詮釋。

真的幫到忙,是要從別人口中給的,自我履行,則是要在出發前搞清楚自己究竟在幹嘛的一個過程。

社群媒體把實體的分享到虛擬空間,再用虛擬空間這個新的共同體中,用磁力不斷把人吸引過來,並在更多的人依附上這個虛擬再現時,重新塑造了現實:

原本普普通通,變成人間美食
原本匪夷所思,變成人人皆知
原本乏人問津,變成人滿為患
原本確切寫實,變成口說無憑

虛擬現實產生了物質現實,而真實的事物,在無限分支的虛擬敘事過程中,消失了。

---

原來作者用 #superbloom 的例子,是在說這件事情啊~~

#HowTechnologiesOfConnectionTearUsApart #嘟書會

碰到不公不義的事情,很想幫忙,但又能力不足,真的是很揪心。

記錄在這裡,記得讓自己變成更強大的人。

「當我們無所不在時,我們也無處所在」
"When we are everywhere, we are also no place."

- 身份模糊與歸屬感的喪失
- 焦點稀釋和影響力消失
- 無根且缺乏深度連結的關係
- 存在感的虛無

Social Media 給我們可以跨時空存取資訊的浮動感,我們不在屬於我們自己身體和空間時,作者引述的這句話,深刻表達這時代社群網路帶來無盡空虛。

如果不去查,以為是千禧年後老人對網路的感嘆,結果卻是 1986 年 Joshua Meyrowitz 在論述電視造成影響的 所撰寫的 "No Sense of Place: The Impact of the Electronic Media on Social Behavior"

論述根本就穿越科技和時空啦

#嘟書會 #HowTechnologiesOfConnectionTearUsApart

到屋頂的鋁梯好軟,但裝廚具問我怎麼關水,還是硬著頭皮上去水塔好了。

到上面的風景,嗯,要不是梯子很爛,我應該會更常上來屋頂吧。

透天的問題就是漏水,原本二月就要完結的任務,晴天霹靂的發現漏水,磚牆吸飽了雨水,連通水管漏了自來水,得改接明管... 三層樓水不通,但三層樓都有浴室,又得安裝熱水器。

一直拖到五月初才搞定大部分的問題,等了我三個月的廚具,他們應該無法想像我看到他們有多開心。

不過還有一處尚未解決,跟好友詢問後,才知道可以把清水加上紅墨水,倒到疑似滲水處,等待再等待,這階段的作業好像大功告成了?

沒想到心裡才這麼想,上廁所發現馬桶的組件老化,又開始滴水了... 人生好難。

#慘烈政治交流記事

前陣子碰到一個去中國體驗過極權回台,他自己是這樣說:幸好回來的時間點很好沒碰新冠,不然待在那裡根本不知道活不活的下去。
以為他非常明白對岸威脅,沒想到聊下來他卻覺得,中國打過來又怎麼樣,2027就飛彈把台灣炸完瞬間結束,反正現在執政黨這麼爛這國家沒救了。
然後,接續就抨擊八年在能源議題欺壓多少弱勢,網軍碾壓民意,他嘴巴支持大罷免,但覺得如果大罷免完難道就讓執政黨再度拿國會多數權,那台灣就完蛋了。

我真的是第一次碰到,即使親身經歷極權厲害,但對現有政府恨意滿滿的政治光譜。

再問幾個我覺得關鍵問題:立院不記名投票、三權被一權碾壓、憲法法庭被停擺,接受的了嗎?對方答案是:憲法法庭、三權分立關他什麼事。
那大罷免?他覺得執政黨很會,把一堆人騙去幫忙。當我細說大罷免的志工政治判斷很清楚,他一直用別人的都被騙來預設政治判斷很可惜,他才開始緩和一些說道,如果真的是這樣,那台灣還有救。

有點忘記後來氣氛緩和的原因,或許是我認同他想幫弱勢發聲,提到許多人是覺得危急到被迫站出來,不是無腦挺綠,罷免親共立委完藍營還是會選上哀傷故事,好像真的讓人深思,即使這樣大家為何仍努力站出來。

Pretty quiet alley after heavy rain.

#silentsunday

被朋友問到,有將就的感覺嗎?

我的感受是這樣,如果有共同的想像,例如可以持續扶持,或是關係建立在為共同的一體敘事,那所謂的退讓或妥協,會是為了共好的創造的感覺,完全不會覺得將就。

如果沒有共同的想像,沒有為了共好的努力當作彼此的一體,過程中所有的退讓,妥協,都會變成為了對方犧牲的敘事,那不知如何是好前進或後退卡關的故事,便會帶來「只好這樣吧」的將就感覺。

除了生活中的伴侶,想想,一個人跟事業或工作的關係(不是人),可能也會如此。

不過我覺得當天沒想到,後來想起來最難的難關是,彼此的想像是相通、相近、融合、或一致的嗎?

如果使用影像來表達,兩張敘事不同的照片總是可以半透明的交疊,但景象交錯的協調總是差異頗大,或許是,一起構築新的故事,一起有更豐富共同景象,才有創造共同想像的根基。

去年11月在小站有貼過自己嘗試的第一首電子樂,我覺得這樣說不過分,因為有這裡溫柔氛圍,整個製作音樂的旅程才會這樣繼續下去。

回頭看一開始嚐鮮貼出來的東西,根本不忍卒睹,創作好像真的就是這樣,直到修到最後一刻還想要修改,回頭看總是沒有辦法滿意過去的自己。

整個冬天下了很多雨,不過雨中的步伐好像比起以前又輕快了許多,在這樣的景象下,魔改了最後幾次,好像終於可以(放棄)了,那也就表示可以上架了

https://youtu.be/hLZNVKAFPus?si=eLbAnUpv5tMy0BqU

#nowplaying #timeless9b #TimelessInfin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