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是新知,原來尿素可以這樣用,而且現在的柴油車大多有加尿素來減少NOx的空汙排放。
不過整個新聞看起來還是滿有笑點的 :guinea_pig1:
from g0v.social
Content from https://g0v.social/@jimyhuang
工作多年的心得:我需要這種工作環境
“基本上貓就連打瞌睡,都在守護這個地方。我們再也沒見過老鼠,他們只要坐在釀酒廠,鼠輩當天就淨空。
2012年以來已經有上千隻貓咪上工,獲得終身鐵飯碗,雖然慵懶不勤奮,但光是散發出的費洛蒙就足以嚇退鼠輩,躺著都能發揮作用。”
:scremcat: :scremcat: :scremcat:
https://news.pts.org.tw/article/548068
WTF,真的無法明白,笑著說著Skynet、Black Mirrow這些恐怖片劇情,創造這些在自己身邊上演,究竟是什麼樣的心態可以如此驕傲自豪?

我真的覺得 Cyberpunk 所設定的世界觀,不久就會到來,因為現在進行式中...
https://m.slashdot.org/story/390503
話說回來,工程師在這個轉變中真的擁有很大的權力,但卻又沒有將擁有的權力轉變為社會福祉的管道,也因此我覺得造就了現在一付不可逆的 AI 趨勢。
看完一陣噁心,短短幾年,網路企業創新不用考量社會責任,把自己利益包藏在宣稱上的功能,把責任轉嫁到外部化,已經成為創新的標準配備了。
平台外包這個新興(?)科技高舉創新大牌,演變成不可逆的全球無聘僱關係的勞工風氣,影響了無數勞權...究竟這樣的創新(?)帶來的「方便」有多值得,轉嫁出去的成本要犧牲多少人,大概只有未來的人類才知道了。
https://mp.weixin.qq.com/s/FIdsv8K-tESolDNLlXGMog
Quote:
早年Uber掀起全球共享狂潮时,互联网上流传着这样一段话:「全球最大的出租车公司Uber没有一辆出租车;全球最热门的媒体所有者Facebook没有一个内容制作人;全球市值最高的零售商阿里巴巴没有一件商品库存;全球最大的住宿服务提供商Airbnb没有任何房产。」
這個年代已經變太多了,連編個維基百科都有人身安全。
https://meta.wikimedia.org/wiki/Office_actions/September_2021_statement/zh
Quote
維基媒體專案面臨相當大的威脅,包括:外部勢力滲透(infiltration)導致的個人資訊外流,以及對於選舉體制的影響。考慮到相關風險,我們無法預告我們此次的行動——即便是跟我們所信任的社群成員(如監管員等)我們也不得不保密。我想要在此強調——我們無意控訴在此系列行動中受到權限限制之使用者有任何不良企圖。我們已經注意到多種可能導致個人資料外洩以及相關權限落入外部勢力之手控制的渠道。我們得知有使用者為了取得相關權力來刻意討好社群——然而他們的最終目的與維基媒體基金會開放知識之目標相左。同時,我們注意到部分受信任的社群成員,可能已成為外部團體威脅或利用的目標。
筆記一下Vice這則調查報導,新加坡是世界最大的砂石進口國,但隨著各國產業發展下自己的砂石不夠,以及環保的考量之下,紛紛禁止出口砂石到新加坡,結果造成新加坡進口的砂石有超大比例的黑數,而且無法追蹤,影片中一大部分在講孟加拉。
盜採砂石造成影響的是,各個國家因為黑道猖獗,控制了各種採砂石的經濟活動,讓居民的生活家園受到很大的影響,而記者想報導都被抓去打,甚至謀殺。
而後影片一閃而過的是一則新聞,過去15年環境倡議者被殺害的數量已經是以前的兩倍,再看了一下BBC昨天的報導,2020年全世界有220個環境倡議者被殺害。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4d6LT87pMo
我終於知道為什麼我國砂石業、礦業這麼囂張了...
這個留存紀錄,日後來看看是中國人(?)特別了解中國市場,還是金融大鱷看空看的準,雖然我覺得 Soros 看空看很久一直等不到歷史很氣所以有偏見就是,但 Blackrock 自從換了新任投資長,這次鼓吹投資者加碼(文中是8/17)的時間點也是很奇怪,尤其在教育、各大科技企業都被政府跌一跤的時候,這題實在看不懂。
https://www.ft.com/content/f876fb63-1823-4f4b-a28f-faa7797aa49c
Quote:
For Chinese bonds, Li said benchmark weightings should be ratcheted up “a bit more” than the two to three times multiple for equities, “in certain investor cases”.
其實蘋果實體產品、硬體做的好是一回事,但是居然最近被洗成尊重使用者、在乎隱私,我實在有納悶... 這篇文章雖然語氣激憤,但說的都是事實,科技公司怎麼可能不蒐集你的資料,只是選擇性的不蒐集、打擊對手蒐集而已。
https://medium.com/codex/no-apple-does-not-care-about-your-privacy-4bd68669f791
沒錯我就是不爽iOS 14的跨APP追蹤政策、iOS 15的Email偵測被關掉,當沒有人知道這個裝置上的資料,就只能跟 Apple買了,這點跟 Facebook 把平台封鎖起來有何兩樣...
The Ascent 這個遊戲的場景設定和風格不多說,很棒的 Cyberpunk世界,不過這次有趣的事情是他的音效設計。
為了測試新耳機,點開音效設定後,會發現有個 Indent Mode,啟用後才發現,震耳欲聾的機器聲、車聲、人聲、腳步聲,槍擊聲,我第一次玩這種俯視遊戲有設計者種第一人稱的音效體驗。
遊戲公司究竟為何想要做這功能是很謎,然而實際測試過後,真是佩服他們的細節,跟第一人稱遊戲一樣的例如,踏到不同材質的地面,會有不同的音效(例如踏水),比第一人稱遊戲好的是,風聲、城市環境音、吃東西的聲音,都是跟周遭物件習習相關,好像就住在那裡一樣,即使俯視視角,卻還是像在看電影一樣的體驗。就一個花了非常多心思打造未來城市的遊戲來說,這算是加加加乘的體驗。
有網友也解釋這個解釋的不錯:
https://www.reddit.com/r/theascent/comments/ouv6wd/audio_indent_mode/h94krc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