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我對世界的期待、失落和焦慮,其實是 Paulo Freire 書中「人性化」的詮釋,他書中第一章第一段的內容:
從價值論的觀點來看,人性化(humanization)的問題一直是人類所面臨的核心問題,而此一問題現在則是我們無法逃避的問題。¹由於我們對「人性化」問題的關懷,使得我們會立即認知到,所謂的非人性化(dehumanization),並不僅僅是一種存有論上的可能性,而應該是一種歷史上的現實。當一個人察覺到某種程度的非人性時,他會問自己:人性化是否為一個可以實現的可能性?以人作為一個能察覺到自己未完成的不完美之存有來說,在人類歷史客觀具體的脈絡下,無論人性化或非人性化都是人的可能性。
儘管人性化與非人性化都是人類的可能性選擇,但只有前者才是人類的志業(vocation)。這個志業雖然過去常被否定,但正是因為這種否定,又重新證明了它的重要性。人性化的志業常遭受到不義、剝削、壓迫及壓迫者所施暴力的打擊;但它也因著受壓迫者對於自由及正義的渴求而獲得肯定。透過受壓迫者的奮鬥,他們可以恢復他們過去所失落的人性。
from g0v.social
Content from https://g0v.social/@jimyhuang
Paulo Freire 的受壓迫者教育學拿到整個網路世界,都歷歷在目。
***
同學會主辦方沁潤在長期文化薰陶上,在「界限處境」中,非個人的選擇了物化性別的幽默菜單和立牌,不自覺的內化了壓迫者的價值觀,壓迫者模式自然而然的展現在舉辦的活動。
性別倡議者打破了原本框架中的「沉默文化」,被揭露的一方通常會感受到威脅,展現了「畏懼自由」的態度。
而因為「意識覺醒」的倡議者,在現今網路世界中,不像 Freire 那個年代,可以與批判的對象「真實的對話」,對話沒發生反而變成了對抗,「宣傳式教育」而非「解放式教育」,倡議者進而轉變成了壓迫者的形象,因為「受壓迫者和壓迫者的二元性」,倡議者僅僅複製壓迫者權力展現的形式,而非透過對話創造新關係。
而主辦方從壓迫者轉變被網路言論撻伐的受壓迫者,再一怒之下從受壓迫者轉而成為壓迫者,應用「工具主義控制」的方式,來用法律訴訟展現權力來消冗批評,進而完成了整個壓迫者和受壓迫者,雙重互換的螺旋。
***
(每個引號內都是書中的專有名詞)
請AI用受壓迫者教育學分析
https://claude.ai/share/fa0d9247-babe-4228-936d-1d690691642b

站隊形式的非批判講述,很容易讓人站完就不用思考,而我好奇一件事,如果類似建中同學會問題菜單事件,當解決掉「父權」後,原本那個用訴訟叫人閉嘴的行為,又會換成什麼?
或許答案是:
- 尊重的語言選擇:對他人尊嚴的尊重,不將任何群體當作笑話或物件
- 平等的視覺呈現:不物化或貶低任何人的形象
- 開放接受批評:願意聆聽不同意見的開放態度
- 共同成長與學習:持續學習和改進的意願
- 集體的反思文化:對自身行為的反思能力行為像個父權,我們都知道可以是任何性別的人,包含進行性別平權運動的人,甚至也包含我自己,父「權」拿掉性別後,被詬病的其實是其背後習慣建構世界的方案:
- 權力濫用,壓制他人表達自己的方法
- 無法尊重他人邊界
- 拒絕承認自身行為的影響
- 集體默許授權而非批判反思對話若動不動就上崗到 DEI 、女權、性別平權,blaming 性別運動的說法是談論事情一種很奇怪的方式,好像只要讓性別光譜的另一邊承擔,自己的責任就消失了。
所以看著那些距離在天邊的事件,我生氣究竟氣什麼,仔細想想,或許氣的是壓迫的本質,在網路世界實在太輕鬆寫意的推送給任何人了。
聽到滿有意思的議程,分享者講了幾個觀念:
沒有無偏見的 Data,只有帶有什麼脈絡的 Data,換而言之,看到一個 Data 被詮釋時,要去了解背後脈絡,才知道這個詮釋是否合宜,也因此可常常看到不公正的詮釋,因為帶有詮釋者想要的脈絡。
對於環境相關的監測,練習自己蒐集小尺度的 Data ,才有機會跟持有大尺度 Data 做比較和掌握自己詮釋的基礎,進而掌握自己詮釋 Data 的權利。
而且不要習慣僅僅只用 Data 當作詮釋觀點的唯一來源, Data 從環境蒐集起來即刻失真,永遠只能代表部分面向。
講者電子報兩週出刊一次
https://www.civicsource.info/
在 RightsCon 聽加薩因基礎建設被轟炸,50%全毀,25%半毀,缺少基礎通訊設施讓他們無法上網。
但遭受到這麼大的打擊,人們還是希望能通訊,想辦法架設通訊塔(我其實不知道是什麼),在現在短暫停火的階段,終於有些能接上網。
不過即使如此還是得面對 Internet 巨頭公司的言論審查,例如張貼照片或畫面,就會被 Meta 或其他禁言。
所謂的「斷網」其實是多個層面,除了建設毀壞,也包含了言論審查,因為基礎建設和通訊管道仰賴這項服務。
看到臉友說「中國央視跟各媒體報導 DeepSeek 快速接入中國公務體系,我就擔心了,即使沒有任何證據。」
突然想起了這個LLM埋藏後門的研究,理論上可行
https://www.anthropic.com/research/sleeper-agents-training-deceptive-llms-that-persist-through-safety-training有 Hacker 實踐的結果
https://sshh12--llm-backdoor.modal.run/作者貼的 Hacker News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3121383
假期開始看朋友推薦的這本「On Managing Yourself」,是哈佛商業評論上精選的文章集錦,我覺得有機會經營任何類型的事業者,無論是擔任企業或個人事業、甚至家中的管理者,還是中年歷經職涯疑惑想要轉職的朋友,應該都值得翻翻,我自己不大愛管理類型的書籍,看的也非常少,但這本真的是例外中的例外。
收穫很多的部分,特別是在經歷一串自我懷疑的過程中,這些文章中的提示和引導,多少幫助釐清價值和順序,借其中一篇文章的標題:「What to Ask the Person in the Mirror」來說,閱讀這類管理書籍,關鍵是自己怎麼跟自己對話,自己問自己哪些重要的問題。
幾乎快看完後,才發現原來這些文章,中文版的哈佛商業評論全部都有翻譯🙄
中文版本哈佛商業評論網站整理後的文章連結如下,免費好像可以每月看三篇:
https://docs.google.com/document/d/1ExZGSB-E6USsLYOoOQpIxkQy84H5h-E11lWy3fhgM8Y/edit?usp=drivesdk原文書則是圖書館有,我滿推薦的,因為書中或整理短版的 tip:
https://book.tpml.edu.tw/bookDetail/809926?qs=%7B%5Eurl3%2C%2Fsearch4%2Cquery%5E%3A%7B%5E%2Cs23%2CFullText4%2C%2Cs13%2COn%20managing%20yourself%5E%7D%7D&serialNo=1
上週六頹靡了一陣子,所謂的頹靡雖然還不到憂鬱,不過就是那種在床上不想起床,有事情可以做但沒勁,要努力喚醒自己的責任才有辦法踢自己屁股起床的感覺。
仔細感覺之下,其實觸發點很明顯,就是原本那個老家整修的進度條,從80%往90%邁進,就要完工了,但突然在前往勘查時,發現幾處牆壁漏水,上週緊急把廚具喊停,才不會安裝上去就挫著等。
進度條從90%的期望,瞬間掉回60%... 那個可是牽涉到敲掉牆面重鋪水管的大魔王 🆘
朋友說老屋修繕比新屋更難,我當下真的完全感受到他提醒的現實發生在自己身上,也說到我很佩服做實體建設的都可以承受這種突然來的進度條墜落狀況,而且沒有甚麼簡單的路徑可以解決,跟軟體那種可以叫 AI 幫我完成的時代,一點都不一樣啊
今日起床開始轉念,既然發生了,終究還是我得去面對他,結果既然都是這樣,那中間何必要有情緒波動來氣餒、頹喪呢?
這樣想好像有幫助,照顧自己,如果像是照顧之前那隻只要賴在旁邊吃喝睡搖尾巴的寵物,想想還是挺羨慕、期待的。
不過實際上,人類就是個有夠難搞的生物,包含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