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吵成一堆的討論串學到新詞彙, Cancel Culture 。期許自己看到任何指控或倡議,不要反射性的響應... 這真的已經離純真美好的網路時代太遙遠,花時間了解想支持的真相,才是良方,只可惜社群媒體大多朝反向前行,給足各種方式好讓人們快速反應。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26573717對 RMS 事件的始末,這個算寫的清楚(但有其立場)
https://www.wetheweb.org/post/cancel-we-the-web
from g0v.social
Content from https://g0v.social/@jimyhuang
比爾蓋茲昨天上了 Reddit IamA subreddit,來回應任何人問他的問題,看到了兩串有趣話題。
其一問題海水淡化可否解決水資源問題,比爾簡答了說移動水資源很麻煩,沒想到前 Reddit CEO上來搶答,說明海水淡化非常適合用再生能源(因為不需要一直開啟,有電就淡化即可),所以目前來說不是大問題。
其二問題是問比爾覺得影響氣候變遷的關鍵科技是什麼,比爾回答說需要很多科技,例如合成肉、能源儲存裝置、更好的建材等等。比爾還說,核融合雖然有可能在未來出現,但我們不能依賴這個選項(來解決氣候變遷)。下面還有一堆網友回應其他關鍵科技。
有沒有覺得跟台灣永和人講的是平行時空?
https://www.reddit.com/r/IAmA/comments/m8n4vt/im_bill_gates_cochair_of_the_bill_and_melinda/
意外讓人身心滿意的(掃地)機器人大戰影片,最後居然可以爆炸定勝負
在小白鼠實驗裡,第一次證實塑膠微粒對哺乳動物的影響,發現塑膠微粒會在懷孕時,不斷通過各種器官甚至胎盤,也會影響老鼠的胎兒 🐁
難道之後只能買棉質纖維的衣服了嗎... 🤨
很有趣,居然可以用散播「假訊息」的方式來保育,只是對象不是人類,是把鳥類氣味塗抹在石頭上,讓捕食者一直撲空到厭煩 :meowouch: ,好讓瀕臨絕種的物種可以順利渡過繁殖期。
前天去觀新藻礁實地探查,被風吹的感覺有點淒涼,昨天去河濱公園看到一隻在看夕陽的烏龜,覺得人類好慘。
一方面被賦予什麼都可以管,什麼都有辦法支配,什麼能創造的物種;另一方面又像這隻烏龜,其實大多時候只能縮著頭面對自己創造出來的問題,說個沒辦法我最多只能這樣子了,解決方案就是解決其他生物,人類的終極任務就是在這樣縮著頭看夕陽曬太陽下完成。
不過看起來他看這夕陽還是挺享受的。

除了🐙 之外,看來所有頭足類都不能吃了...
https://www.sciencealert.com/cuttlefish-can-pass-a-cognitive-test-designed-for-children
Data Poisoning 概念滿有意思的。之前 Google Fire 的 AI 倫理研究員,就是說目前的 AI 因為取樣偏差,算出來的東西也容易有價值偏誤,既然價值都偏誤了,被插入無意義的行為也不算什麼了吧。
「看來他們只帶了毅力號,忘記帶我的便當了...只好看看有沒有馬鈴薯了」
跟風跟太慢
https://mars.nasa.gov/mars2020/participate/photo-booth/

NASA藏了個謎題給火星任務成功後,大家看照片可以解密。這實在是很有趣,重點是,要能成功到達後,才有謎題可以解啊
https://technews.tw/2021/02/26/nasa-percy-parachute-perseverance-binary-computer-code-ascii/
大概是因為灣潭魚鷹的關係,每次去那裡牠都在那飛啊飛的捕魚,讓我重拾看鳥的動力,才開始去找現代的看鳥設備:APP。
一找之下,才發現十五年沒有好好看鳥,以前還要扛著賞鳥圖鑑翻啊翻,現在只要透過兩個台灣跟國際合作的APP,就可以記錄鳥況、查看到的鳥種、找到熱門鳥點。
可是開心之下不免疑惑,究竟是誰將這個APP做好中文化和把台灣的鳥名全數輸入呢?一查,居然是服務過的客戶,也就是之前被國際鳥會強迫改名不成後除籍的有骨氣中華鳥會,另一個合作單位則是特生中心。
原來資訊科技進步真的不只帶來困擾,對公民科學還是真的有幫助啊!
ebird在台灣的入口網頁
https://ebird.org/taiwan/home兩個由康乃爾鳥類實驗室贊助的APP,已在全球被熱愛觀鳥的人使用,提供鳥類觀察的紀錄和各種知識
https://ebird.org
Merlin Bird ID 則是鳥種名錄和圖片/圖鑑